首页 | 工程概况 | 建设背景 | 建设意义 | 建设方案 | 建设内容 | 进度计划 | 工程组织 | 环境影响 | 用户专区 | 现场照片
     
 
   工程组织
 
 
 
     
 
 
  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由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始于1928年)和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始于1929年)于1950年合并组建而成,1958年更为现名,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和创新三期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首批7个试点单位之一。
    
1、研究方向及人力资源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物理所现已发展成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同时包括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理论物理和计算物理等,拥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物理、电镜、真空物理、极端条件物理等4个院重点实验室以及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纳米物理与器件、微加工等4个所级实验室,并于2006年新成立了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和清洁能源中心。此外,物理所还拥有由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网络中心和机械加工厂构成的技术支撑系统。2003年,物理所作为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试点的依托单位之一,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开始筹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2008年,物理所成为“中关村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和“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成员单位。
    截至2008年底,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415人,进入创新岗位315人。其中,科研人员19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107人、副研究员69人;技术支撑人员82人,其中正研级主任工程师12人、高级工程师3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4人,“海外知名学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0人(其中A类40人)。2008年,物理所入选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人入选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物理所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2008年在读研究生643人,其中博士生411人(含5名留学生)、硕士生232人,在站博士后14人。
    2、研究成果
    物理所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以“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等为代表的,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已连续十五年在国内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2002年,据“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公布的12个一级学科整体评估排名,物理所在物理学科中排名第一。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物理所取得了以“锂离子电池技术”、“LED相关技术”和“新一代固态全色激光显示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成果。自1998年以来,研究所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19项,其中部分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并拥有7个控股、参股公司。自1978年以来,物理所获国际、国内奖共300多项,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9项、国家发明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
    3、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近年来,物理所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国际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每年都举行近十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会议,有力地推进了物理所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进程。2008年6月,物理所“国家级凝聚态物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30个国家科技合作重点研究机构之一正式挂牌。
    
    共建单位的任务分工
    CSNS项目从构想到立项的8年多历程中,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项目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展,如CSNS工程前期预制研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为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为项目的共建单位,于2009年8月25日签署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共建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承担任务如下:
    1、协助组织靶站和谱仪工程建设队伍。
    2、支持物理所靶站和谱仪人员按其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中所担任职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由工程经理部制定)。
    3、培养和发展中子散射用户,定期组织召开中子散射用户会。
    

 
 
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 邮编:100049 电话: 86-10-88236259